月珑玲

其实我萌的CP特别多。目前追楼诚

【楼诚深夜60分】《桃花扇·沉江》

 @楼诚深夜60分 

关键词:【楼梯】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明家大宅里,一楼通向二楼的楼梯,对明家每个人来说,都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
之于明镜,这里是姐弟几个每年拍全家福时站的地方。

之于明楼,这里是阿诚平日给他砸核桃的地方。

之于明台,这里是儿时他常闹着滑滑梯时大姐护着他在扶手上玩耍的地方。

之于阿诚,这里是他第一次对明楼敞开心胸,接纳他作为自己大哥的地方。

 

阿诚10岁的时候,被明镜和明楼姐弟俩从桂姨家救出。那之前几年的阴暗生活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。他刚到明家的时候,敏感,自卑,时刻处在一种小心翼翼的状态中,家里稍微大点儿的声响都能让他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惊恐。

明楼在接他回家的第一天就告诉他,“以后,你跟我姓明,你的名字改叫明诚,是这个家里的二少爷。家里当家的是长姐,你跟我一起喊大姐,至于我,你喊我大哥。”

阿诚垂着眼低着头,怯怯的从鼻子里哼出一个几乎听不到的“嗯”字。

一个月之后,明楼发现,阿诚虽然答应了自己的话,却没有照着做。

桂姨不曾让阿诚上过学,十岁的孩子,字还认不了几个。家里专门请了先生为他授课。除了跟先生学习,他多数时间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,偶尔出来,碰到自己和大姐,也只是弯下身子半鞠个躬,从不曾开口叫过“大哥”“大姐”,更没有任何亲近之举。

暗暗叹气,明楼也无计可施。慢慢来吧,他相信阿诚在自己和大姐的照顾下,能走出旧日的阴影,成为一个在阳光下坦然微笑的孩子。他没想到机会来的那样快。

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,大姐外出打理生意,不用上学的明楼在书房里悠闲地看着书。直到客厅里“噗通”一声响打破了午后的宁静。他匆忙的走出书房,查看客厅的情形。

楼梯边,趴伏着阿诚瘦弱的身影。他两个膝盖跪着,一手撑地,怔怔的看着自己另一只举起的手掌。

明楼快步走到阿诚身边,才发现,阿诚举着的那只手掌破了皮,有血丝慢慢的渗出。必是刚才从楼梯上跌下来擦伤的。

小小的孩子,微红的眼眶里蓄着满满的泪水,却咬着嘴唇,不肯让眼泪滑出眼眶。这情形让明楼心里一紧。接着,心慢慢的柔软下来。这孩子,倔强的让人心疼。

把阿诚从地上抱起来,放到沙发上,接着喊家里新请的小阿姨找来了医药箱,自己亲自帮阿诚的手消毒上药包扎。消毒的时候,明明疼得发抖,小人儿始终垂着头咬着唇,一声不吭。

明楼想,自己该哄哄他,让他分些神,别总回味着伤口的疼。可是怎么哄孩子,明楼实在是没头绪。自己小时候,大姐是怎么哄自己的呢?对了,大姐总是唱戏给自己听!

明楼自己是喜欢西洋音乐的,乐器也挑了小提琴来学。大姐却是喜欢听戏的,尤其是越剧,清悠婉丽的唱腔,深得其心。

父母去后,再难见大姐的笑容。为了让大姐能放松下,明楼特意去学了些越剧的曲目,每次唱给大姐听,大姐都欣喜地不得了。

明楼打定了主意,就拿这个来哄小阿诚吧。

“阿诚,你听过唱戏吗?要不要大哥唱戏给你听?”

闷声不吭的小人儿终于抬起了头,眼睛睁得滚圆,伴着未及干涸的泪光,乌黑而明亮。明楼初次在他眼中看到了这个年纪孩子该有的好奇,知道他是感兴趣的。

明楼起身走回楼梯前站定,面对着沙发上的小人儿,“随便给你唱一小段儿吧。”

“走江边,满腔愤恨向谁言。老泪风吹面,孤城一片,望救目穿。使尽残兵血战,跳出重围,故国苦恋,谁知歌罢剩空筵。长江一线,吴头楚尾路三千,尽归别姓,雨翻云变,寒涛东卷,万事付空烟。精魂显大招,声逐海天远。”

殉国的悲歌用婉转的声腔唱出来,别有一番滋味。明楼还沉浸在自己唱腔的余韵里,没注意到沙发上的小人儿已经站起,朝自己扑了过来。

等腰身被小人儿抱住,他才低头看向阿诚,“好听吗?”

“好听!大哥,以后能不能再唱给阿诚听?”

阿诚的脸上,终于不再是压抑的表情。而且,刚刚,他叫了自己大哥!

明楼的心情,突然变得犹如午后的阳光,温暖而明媚。

 

那天之后,阿诚终于放下心防,慢慢的融入了明家,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。也正如明楼所愿,他走出了自己的阴影,成为了一个在阳光下坦然微笑的少年。

后来的某一天,在大姐问他想学什么乐器的时候,他选了京胡。他要在大哥唱戏的时候,给大哥伴奏。果然,在之后的余生里,只有他的京胡,始终伴着大哥的唱腔。

学了两年京胡,他知道了大哥最初唱给自己的那段越剧是《桃花扇》的选段《沉江》,讲的是明朝末年,烽烟四起,国之将亡,将领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,坚持抗敌,死守孤城,最后怀着满腔悲愤以身殉国。

当时,他并不懂史可法为何舍身坚守。直到多年以后,祖国面临同一困境。他亦拿出舍身报国的勇气,走上了一条遍布荆棘的道路。幸好,有他又爱又敬的大哥,与他一路同行。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其实我对戏曲一窍不通,查了资料,越剧的《桃花扇》1949年才在上海首演。这儿我们忽略这一点好不好,就当它早早的就有了好不好~~~~

如果对戏曲的引用,还有其他错误,欢迎指正。鞠躬!

评论(1)

热度(38)